广东两阳中学 - 中小学 - 好推网
更新日期:2020-09-14

广东两阳中学

  • 479人气指数
  • 2PageRank
  • 2百度权重
  • 2Sogou Rank
  • 2AlexaRank
  • 0入站次数
  • 0出站次数
  • 2020-09-14收录日期

行业类别:中小学>

网站网址:www.gdlyzx.com

服务器IP:121.32.224.12

站长QQ:

广东两阳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广府中学堂”。当年,全国掀起创办“新式学堂”的热潮,经当时两广总督陶模的积极筹划,在原越华书院(1760年创办,后来因故停办)旧址创办了“广府中学堂”。广府中学堂当时为省属学校,是清末广东“新式”教育制度的前驱,也是广东近代中等教育的发祥之地,为广东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1年学校更名为“广东省立广府中学”,由广东省教育司(教育厅前身)直接管理。1922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时至1930年,学校共有20个班(初中12班,高中8班),在校学生800多人,是当时广东省的重点学校。是年秋,学校发生火灾。省教育司决定:省立二中暂停办学,该校学生合并到省立一中(现广雅中学)上课。 1932年,广东省政府打算复办省立第二中学。但因原址地方局限,难以适应学校将来发展的需要,后来陈济棠的爱将陈章甫(阳江人)大力争取,各方疏通,经广东省政府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省立二中迁到阳江复办。 1933年8月15日在阳江髻山选址动工重建省立第二中学。校园面积375亩,即250000平方米,建校经费由两阳田赋税支付(阳江7万银元,阳春3万银元)。 1936年,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将原来的12所省立重点中学按所在地方命名。于是在阳江的省立第二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两阳中学”。 1938 年 10 月,学校遭日机连续轰炸,校舍损毁严重。1939 年春,学校被迫迁往阳春县城李家祠,后又迁至春北松柏乡大间村严氏祠。 1942 年,学校迁回髻山旧址上课。1951年学校定名为广东两阳中学。文革期间,学校遭受严重破坏,改办成岗列中学。1978 年由阳江县承办,取名“阳江县两阳中学”,直至1984 年恢复校名为广东两阳中学。 岁月如歌,桃李丰稠,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一百多年的沧桑与辉煌。广东两阳中学不论在战争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年代,都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8年学校爱国进步师生秉承两中人“爱国荣校、自强不息”的精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青年群社”,学习马列主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成立了阳江地区第一个学校党支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掀起反对压制的学潮,并积极参加解放支前工作。1948 年 10 月,学校党组织在江城区党委和阳东游击队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学生掀起了反迫害学潮,1949 年 7 月,学校建立了青年团组织。 在峥嵘的岁月里,两阳中学既是培育革命种子的摇篮,又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既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革命领导者,也培育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出色人才。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著名书法家黄云,著名社会活动家张希哲,原广东省科委主任陈奇略,原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顺旃,著名油画家苏天赐,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恩秩,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广东药学院副院长程盛豪,著名书法家吕如雄,海南军区司令员胡海平等等。 广东两阳中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一代代两中人高扬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学校的发展追求依然锐气不减,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办学业绩高速提升,学校声誉日益高隆。学校于1993年被定为阳江市重点中学, 1998年被评定为阳江市一级学校,2002年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通过了省一级学校第一次复评, 2007年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又于2008年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地址:广东省阳江市城南门外髻山 邮编:529566 办公室电话:06622239977 E-mail:lydns#sohu.com

,广东两阳中学,中学,广东,广东两阳中学

相关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