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座落在建国路中段,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为解决东北将士子女的入学问题于1941年创建的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学校。现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拥有一支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生命的教师队伍,是26中学能够取得巨大发展的根本原因。老师们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亲如子女的精神受到社会广泛认同,2000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劳模先进单位”,现已有62人次分获省、市、区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称号。“八·五”至“十·五”期间,26中学所承担的国家及省级各课题研究,全部获得国家或省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条件,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起了覆盖全校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实现了“四机一幕”进课堂;新建了数字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大厅,对理、化、生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进行全部翻新,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为莘莘学子创造了优越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自1994年26中学高考升学率一直处于普通中学组第一名,1997年至2006年参加重点中学组评估,连续10年获高考质量优秀奖,2001至2006年更是达到 了100%的升学好成绩。在强校林立的碑林区,高考升学率连续3年取得公办省级重点中学第一名。 “成功是一种习惯”,26中人正怀着这种教育理念,放眼未来。地址:西安市建国路118号站长邮箱:26school@126.com
设施先进 环境幽雅 校风优良 质量过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中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省级重点中学),位于学术气氛浓郁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内,多年来深受大学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制度治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发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逐步形成了“重养成,严管理,面向全体,分类推进,走精品化发展之路”的办学特色。30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团结、笃实、守纪、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和“诚信、勤学、慎思、力行”的学风。学校规模适中、设施先进、部室齐全,实现了与大学在师资力量、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体育场馆等方面的共享,在名校林立的碑林区中,建科大附中以管理科学、治学严谨、校风优良、质量过硬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截至2009年,已连续十五年荣获碑林区初、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优秀学校”称号。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面向全体 和谐发展自建校以来,建科大附中严格遵循“面向全体、着眼中间、扶优帮困、分类推进”的教学原则,以关爱每一位学生为突破口,决不放弃一个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天天抓规范,周周有主题,月月有中心”的德育工作收到了实效。程晓玲校长先后荣获“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碑林区关心支持青年工作好领导”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10日共青团西安市委、市教育局主办的第二届“西安市十佳中学生”颁奖大会在建科大附中隆重召开,杜安晨同学荣获“西安市十佳中学生”“奥运使者”的荣誉称号, 2008年6月他又被授予“陕西省中学生品学奖标兵”荣誉称号,高2011届陈天顺同学也于今年6月获此殊荣。近几年杭怡宁、王青、吴瑞、黄纪臻、安文卓等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区级“优干”和“三好”学生,建科大附中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陕西省法制文化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首批“西安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此外,建科大附中还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和英国托马斯•博特勒学校签订长期交流合作协议、英国老师James Allen来校执教、与澳大利亚悉尼Ascham School、英国Woodbridge 学校、美国BrunsWick学校、美国Menlo School、新加坡华义中学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与北京大学学生骨干训练营的学生进行了座谈,2009年11月学生代表团参加了中日政府签署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政府资助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增长了学生见识,开阔了学生眼界,陶冶了学生情操,有效地达到了育人目的。质量立校 科研强校 狠抓管理 保证质量多年来,建科大附中在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科研工作中形成的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献身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的优良传统,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我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语文组发起成立的“青藤文学社”,定期开展读书和文学创作活动,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汇编成《小荷》《青藤》文集(已出刊12期),在校内外获得了广泛好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教授欣然为《青藤》文集题词:“教育的本质在于熏陶,在于褒奖,在于不教而成,《青藤》文集是个好载体。”学校严格遵循“面向全体、着眼中间、扶优帮困、分类推进”的教学原则,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做到“五个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质量高,管理严,工作细,实践强,有创新,是建科大附中多年来形成的特色。2007年仅有建科大附中和西工大附中双双通过了碑林区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的验收。教师们因材施教,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兼顾各类学生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使每一位进入建科大附中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源质量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目标。在2005年至2009年的中考中,附中的普高上线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最高达到99.55%,各学科中考单科成绩优秀率均在55%以上,最高为81%。多年来我校的高考上线率稳居在碑林区同类学校的前列,其中较为突出的高考一本上线率48.7%,二本上线率89.7%,三本上线率98%,有许多优秀毕业生考入北大、浙大、中央财大、复旦等高校深造,特别是毕业生王婧同学在雅思考试中以亚洲第一名的高分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就职于英国伦敦德勤会计事务中心)。在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建科大附中学生都屡获殊荣,如:李念苏在全国青少年(英汉)双语学习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铜奖;杜安晨、卢向程在陕西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同时杜安晨还获得国家级三等奖;辛嘉萁、刘家瑞、吕超、黄纪臻、朱斌、杨任重、王子飞、王斐迪、黄欣悦在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陕西赛区的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张亚光在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中获二等奖;王子飞、朱斌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张兴元、郭玉堃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周时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获三等奖;黄纪臻、杨因果、宋书仪、王婧宇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倪隆菲、丰蕙质获三等奖,丁子艺等44名同学获优胜奖;栾珊、钱玉龙、巩雪、屈超然获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王子量等9位同学获二等奖,顾先鸣等24位同学获三等奖;程晓玲、纪小莉等15位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学校连续3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信息技术比赛优秀组织奖……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西安建科大附中的办学实力。 教师队伍 德能双馨 治学严谨 成绩斐然正是建科大附中每位老师在本职工作中对待教育事业一片忠心,对待学生一片诚心,了解学生全面细心,服务学生周到热心,教育学生诚挚耐心,才造就了建科大附中这所高质量的精品学校。附中教师学历100%达标,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其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已取得学位和在读研究生占31%,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省、市、区教学能手和新秀达到25%。各学科都有一批声誉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把关教师和竞赛辅导教师。附中校长程晓玲老师是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市、区三级“教学能手”,她曾作为陕西省惟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观摩课评比获得二等奖,在2010年荣获陕西省特级教师称号,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附中的老教师纵横讲坛,德能双馨,远近闻名;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后来居上,我校多位教师在各学科赛教活动中获得了优异成绩,韦荣、吴新鹏老师荣获碑林区教学能手,英语教研组获碑林区“巾帼文明岗”、政史地教研组获西安市优秀教研组,数学教研组教师培养出了在高考中数学成绩达145、143分的学生……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附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请专家讲课、组织研讨观摩课、召开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了教师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使用好新教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办了《课改在线》(至今已出刊21期),对任课教师给予指导,促其更新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努力实践新课改。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建科大附中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热爱学生,治学严谨,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创新,全体附中人为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精品学校而努力!学校代码:010122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 电话:029-82205344 82202544
朝阳是生命里的第一抹色彩,让我们迎着朝阳,踏着晨风,去寻求知识和文明,去摘取希望和硕果…… 地处朝阳门外的新城区重点中学——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丰硕的教育成果。现有初高中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一千一百余人。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文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人,促使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建校半个世纪来,学校先后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02年5月晋升为新城区重点中学,先后荣获了西安市现代教育实验学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西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城区办学质量优秀单位、西安市绿色园林学校、陕西省绿色学校、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当你踏入三十九中学的那一刻,一座园林式的校园跃入你的眼中,绿树成阴,花草争艳,青石翠竹与鸟鸣莺啼相映成趣。绿色长廊下,三五学生或看书、交谈,或垂首沉思,一种轻松、和谐、严谨、愉悦的气息扑面而来。 与此优美环境相呼应的是学校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冷暖双制空调为你驱走炎寒,多媒体设施为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持;音乐、美术、科技、地理等学科功能教室,为每一位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都能在自由的天空尽情的翱翔。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高级教师和研究生人数超过任课教师的50%,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及教学骨干达任课教师的40%,形成了一支由公派留美归国教师、西安市十大青年、西安市优秀教师、新城区“十佳青年”、新城区“十佳园丁”、新城区跨世纪青年等组成的优秀教师群体。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校教师率先尝试,通过校刊《教研探索》、“教育沙龙”活动等形式积极探索新理念、大胆尝试新教法、精心开发校本课程,卓有成效。学校承担有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06至2007学年度近80%教师获得省市区级教研成果奖,多名教师的论文在各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教科研成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本着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敬业乐业。课堂上,他们用丰厚的知识和崇高的修养为你导航;下课后,他们用父母般的慈爱、朋友般关切、为你加油。正是拥有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才为每位有志学子的成才和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00年至今,学校高考升学率一路攀升,中考成绩一直位居新城区前列。 除了努力打造“精品”校园,三十九中学还探寻出了“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经市、区教育局批准,与西安市体校联合,利用高效优质教育资源,招收体育特长生,专业开展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的特长培训。通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学校现有体育生近百人,校男女篮球队在省市历次比赛中一直保持第一名,校男女排球队自1997年建队以来已获得西安市排球比赛九连冠、陕西省排球比赛三连冠的殊荣。2004年,我校男女排球队22人被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全部录取。2007年10月在2007CONVERSE男子初中校际篮球冠军赛冠军,截止目前,学校共有90多名体育生被陕西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录取,学校被命名为西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西安体育学院实习基地、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实习基地。2007年3月,加拿大布瑞坦尼亚中学女子篮球队访校团来我校访问,与校篮球队进行球艺切磋,并对我校的特色教育赞不绝口。2007年4月我校再次荣获西安市中学篮球比赛初中男子组第一名的好成绩。2006年9月我校特聘请澳大利亚外籍教师对我校学生进行口语强化训练。2007年5月在新城区中小学三棋比赛中我校以明显的优势一举夺得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组的第一名。音乐特长班的孙雅楠同学古筝以达到国家10级水平,多次在全国声乐、器乐比赛中荣获古筝专业金奖,谢妮同学的古筝以达到国家9级水平,卜嘉俊同学的萨克斯以达到国家8级水平…… 如今的三十九中,体育、美术、音乐、英语特色教育初显成效,成为创新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座美丽的校园,更是一座圆你成长梦的殿堂,是朝阳升起的地方……学校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搪瓷北巷19号联系电话:029—82584710(办公室) 02982526995(教导处)
岗巴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日喀则南部,距日喀则市300余公里,岗巴县中学位于岗巴县城西南部。 学校与1995年在原有县完小的基础之上以“带帽”形式组建的,于1998年正式与县完小分设管理机构,现已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2004年学校搬迁至现在位置。 学校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39平方米,有学生宿舍楼2栋、学生餐厅1个、教工宿舍2栋及一栋集教学、办公、实验、电教、语音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学校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井然,规划得当,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其中初一年级有学生140人,初二年级有学生130人,初三年级有学生169人,在校生总数达439人。我校开设的职高缝纫班,有学生20人,目前学校总体上已形成了以农村住校生为主,县城走读生为辅的招生模式。 学校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技工1人;专职教师中有汉族教师4人,少数民族教师46人;教职工中有20名中教一级和18名中教二级,未平职称的有12名教师;后勤临时工10人。学校设有党支部、校长办、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各教研组等组织机构。地址: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希望路14号邮政编码:857700
一、地理位置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西盟一中)坐落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城的东北角。西盟县城规划整齐,环境优美,被环抱在青山绿水间,犹如佤山中的一颗明珠,而西盟一中,是让这颗明珠发射智慧光芒的重要所在。二、建校历史西盟一中,始建于解放十年后的1959年9月,时称西盟中学,仅有2名教师,13名学生。1972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生,1974年西盟中学改名为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盟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并于2003年晋升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是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51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壮大,1959年至2010年,学校共毕业246个班12567名学生,其中初中毕业180个班9823名学生,1972年至2010年,高中毕业66个班2744名学生,为边疆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办学理念西盟一中地处边陲,学生来源相对特殊,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其中佤族学生居多,使得学校办学也具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增多,教育交流增强,教育信息增大,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先进地区教育教学经验,在长期的摸索中,集思广益,形成了西盟一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丰富的知识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学生,以无私的奉献感化学生”。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形成了“博学、厚德、尚礼”的良好氛围,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体教职员工做到教书育人、情感育人、服务育人、为人师表、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积极投身于边疆民族教育事业中,为建设成为“云南省1000所现代教育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四、硬件设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为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硬件改造,西盟一中由老县城搬往规划更完善的新县城。2000年3月进行从老县城往新县城的第一批搬迁,2001年8月实现了全员搬迁。搬迁以后,学校占地面积增加至18537平方米,建筑面积14111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楼、初中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阶梯教室、男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食堂。配备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电子琴教室、图书室、阅览室、职工之家,4个标准篮球场、1个200m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五、师资力量学校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软件建设步伐加快。西盟一中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专任教师中包括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有县级学科带头人4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学校教师中现有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89人,专科学历13人。教师平均年龄37.31岁,平均教龄15年。西盟一中的师资力量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六、学生概况西盟一中是西盟县拥有初中和高中的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级32个,其中初中教学班级18个,高中教学班级14个,共1612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132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2.20%。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佤族、拉祜族、傣族学生居多。在校学生中,有不少贫困学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政府补贴,减免学杂费。地址:西盟县新县城兴盟路359号电话:(0879)8343728网址:http:/www.xmyz.cn传真:0879-8343728校长信箱:xmyz_xzs@126.com书记信箱:xmyz_dzb@126.com
彝良一中创办于一九四八年秋,坐落在美丽的依山傍水的县城创业山南麓,校舍占地面积近60亩。与刘平楷烈士陵墓毗邻,隔河与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相望。属省二级一等完中。校园花团锦簇,绿树婆娑,好鸟啁啾。师生恪守“品端、师谆、学笃、体健”之校训,教师遵从“为人师表仰俯无愧天地,诲人子弟褒贬自有春秋”的准则,辛勤耕耘,润物无声。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未来,全面育人。以完善的制度管理人,以拳拳的真情感化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目前,一中具有40个高中教学班,另有高中补习班2个(1文1理)。在编教职工207人,学生2600多名的办学规模。教师145人,其中女教师占1/3强,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占94%,高级教师29人,占技术职称20%,中教一级教师41人,占技术职称28%,中学二、三级教师75人,占52%。校长谭乐昭,高级教师,教龄28年,省、市、县人大代表;书记钟大荣,高级教师,教龄39年,市县党代表,全国优秀班主任;副校长杨明,高级教师,教龄26年;副校长周德选,高级教师,教龄22年。学校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工会、团委、总务处;高中部增设三个年级组,教科室增设信息组。学校高度重视电脑教学,有多媒体微机教室二间和多功能演示厅一间。我校1983年评为省级校园绿化甲级学校,1996年7月跨入省二级一等完中行列,1977年被评为昭通市文明学校,2001年被评为昭通市“青年文明校园”,2002年学校档案管理达到省C级一级标准通过验收。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绿色学校”,省“消防安全示范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高考升学48人,96年高考升学63人,97年高考升学82人,98年高考升学108人,99年高考升学146人,2000年高考升学184人,2001年高考升学216人,2002年高考升学200多人,2003年高考升学250多人,2004年高考升学300多人,2005年高考上线409人,2006年高考上线455人,其中600分以上5人。2005年昭通市高考平均上线率为53%,我校为56%;2006年昭通市高考平均上线率为56%,我校为59.86%。2007年我校922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567人,上线率61%,600分以上达7人,获昭通市普通高考“三等奖”。在县市学校名列第5,县级学校名列第4。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市中上水平。2007年12月18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我校进行改扩建,征地80亩。2008年年底,在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一所可容纳5000名学生,师资力量翻番,具有“昭通气派,彝良特色”的崭新校园将矗立在我们面前一中为彝良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地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创业街5号邮编:657600滇ICP备09003543号邮箱:ylyzyel@163.comQQ:276253368行政办电话:0870-8893508招生电话:0870-8893508
腾七中的前身为界头中学,创建于1969年9月,原属界头中心小学附设初中,地点在界头中心小学。1973年10月,保山地区行署将“界头中心小学附设初中”正式挂牌为“腾冲界头中学”,选址建校于界头街以东200米的蒋家坡。界头中学于1998年9月挂靠腾冲县第三中学招收了第一个高中班。1999年、2000年分别招了两个高中班,并获得独立招生、设立会考考点的资格。2001年10月9日保山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界头中学升格成完全中学,2002年3月11日界头中学正式挂牌升格为“腾冲县第七中学”。 2009年11月通过二级一等完全中学验收。腾七中校园占地120亩,生均占地面积44平方米;建筑面积17398平方米,生均达8.5平方米;绿化面积13536平方米,生均10.44平方米;图书24138册。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22人,其中初中教学班20个,学生1127人,高中教学班12个,学生695人。129名在职教职工,专任教师117人,教辅工勤人员12人,有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28人,教师合格率为100%。2010年高考,参考187人,上线187人,上线率100%,本科线122人,重点6人;中考文化分上600分43人,获单科第一名20人,达腾一中录取线29人;参加县运会获得县第三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中新生录取分数线由全县末位提升了两位。目前,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部管理日趋科学,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社会效益逐渐突显,学校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被保山行署教育委员会评为“文明学校”,2003年、2006年被界头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2008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学校”。2010年被教育局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二、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自2002年升格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确立了既有自身特点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一) 办学理念:全面关心、全面育人、全面发展。(二) 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腾冲七中建成一所环境优美、教学优质、校风优良,办学效益明显,县内优秀的农村高级中学。校训:砺志求实校风:博学 笃行 合作 奋进教风:严谨 善诱 爱生 创新学风:厚积 求真 善思 有恒办学宗旨:打牢基础、适应社会办学理念:全面关心、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教学原则:夯实基础、彰显个性、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地址: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界头镇界头村蒋家坡169号电话:0875-5875105 0875-5875500传真:0875-5875105邮政编码:679107站长邮箱:yzrtc@126.com
镇雄县第一中学位于镇雄县城乌峰镇五一路,校园占地49.5亩,校舍面积29103平方米,现有在岗教职工147人,任课教师116人,其中高级教师68人,现有教学班38个,学生2647人。镇雄一中创办于1910年3月(清宣统二年二月),校址在当时凤山书院(现公安局内),初名“镇雄州中学堂”,民国初年改名为镇雄县立中学。1917年迁址镇雄文庙(现第一小学),改名为镇雄中学校,次年因经费支绌而停止招生。1937年镇雄与威信联办,名为“镇威联立初级中学”,省教育厅批准并刊发钤记,教育局长张人文兼校长。1941年更名为“镇雄县立初级中学”,同时更发钤记。1949年4月17日,县人民政府派方在光接管镇雄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云南省镇雄初级中学”。1955年7月31日,省教育厅颁发角质圆形印章,名为“云南省镇雄县初级中学”。1956年迁现址,1958年开办高中班,1958年9月,经昭通行署批准,更名为“云南省镇雄县第一中学”,一直沿用。学校始于清,成于民国,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于改革开放时期,是享誉滇东北的百年老校。解放以来,已办初中223班,毕业学生12720人,高中268班,毕业学生13840人,考入高等院校3929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有200多人,毕业生活跃在祖国各地及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其中不乏建树丰硕、成就卓然之才,为祖国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升,2007年获昭通市17所二级完中办学质量第一名,2008年高考应届上线人数543人,上线率81%。其中达一本线52人,二本线152人,三本线110人。教师多人(次)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称号,100多人(次)的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多部著作出版。为全市乃至全省培养了多名骨干教师。98年来,在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几代一中人辛勤耕耘,学校形成了“爱国重德、全面发展、管理严密、教学严谨”的优良办学传统;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教师形成了“重德行、重基础、重导学、重思维”的教法特点,学生形成了“自觉、自制、自学、自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学习风格。1993年,办学水平达标晋级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现在正筹建申办云南省一级完中,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学,已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和求学之地。地址:云南省镇雄县五一路142号校长:邱宗林邮编:657200电邮:hxydw@126.com
我校由陕西省建筑工程局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和平门外建东街,校名为“陕西省建筑工程局职工子女中学”,开始仅有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在校学生160人,教师10余人;1959年迁到太乙路(现陕建二中),1960年搬到陵园路北段张家村(现址,占地面积为41亩),开始招收高一新生,改名为“陕西省建筑工程厅职工子女中学”,此后逐步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62年7月改为“建筑工程部西北工程管理局职工子女中学”,1965年7月改为“建筑工程部五局职工子女中学”,1966年改为“建筑工程部第五工程局第一职工子女中学”,1972年5月改为“陕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第一中学”,1973年3月改为“陕西省建筑工程局第一职工子女中学”,1983年12月改为“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第一职工子女中学”,沿用至今。陕编发「1986」156号文核定为科级单位,编制179人。学校首任校长靳鸿仁,现任校长王长山。学校的机构:学校成立初期没有教导处、总务处,文革中设有教育组、总务组、政工组。1976年以后,学校的机构逐步变为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政教处,团委,教研室,校办厂。学校现有标准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电子阅览室,地理室,学生阅览室,劳动科技室,大礼堂,各班配备有电视机,投影机,饮水机,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学校已经达到格调优雅,育人环境舒心,教育氛围促人上进,校容校貌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四季鸟语花香。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79人,中学高级教师18名,中学一级教师29人。在校学生800多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陕西省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74号),我校已于2008年5月8日正式移交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碑林区编办于2008年9月16日(碑编办发「2008」12号)批准我校更名为“西安市含光中学”。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区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全体师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西安市含光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西安市含光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灿烂,西安市含光中学一定会办成规范加特色的一流学校,为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电话:88413737(教导处) 88429648(校长办)校长QQ:1421010364邮箱:sjyzzyf@sohu.com邮编:710068学校地址:含光路北段152号
大关县第一中学,系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关河岸边,大关县城东南最高处。校园面笔架,倚翠屏,北邻喜马晴岚,南邻黄莲河风景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学校环境优美,闻名世界的翠华贡茶为此增添了几分灵气和魅力。校内银杏参天,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楼房掩映于青翠碧绿之中,安静、安全、方便、舒适,是学生理想的求学场所。当翠屏的朝霞映红天边,翠华寺的晨钟悄悄鸣响,这座承载大关县二十七万人民希望的中学,正张开它的双翅在蓝天翱翔,去搏击辉煌。大关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二更其址,四易其名。历经六十九年的风雨沧桑,学校已建成为一所占地65亩,44个教学班,2700余学生,162名教职工的中学。教职工中研究生3人,中学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41人,初级教师87人,一线教师133人,教学服务人员29人,在职党员54名占教职工队伍的35%,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正在关河教育的蓝天上描绘着绚丽的彩霞!学校布局合理,楼房雄伟壮观。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区分离”。现有办公大楼——耕耘楼1栋、教学楼2栋(56间)、科技大楼1栋(内有理化生实验室、信息中心和多媒体教室)、教师宿舍楼5栋、学生公寓2栋(可容纳1800人)、学生宿舍1栋、图书大楼1栋(暂作餐厅)、东方红大礼堂等大型设施。运动场、学校大门、绿化美化等工程也正在筹建之中。学校领导班子立足教育改革,大胆开拓,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有一批优秀的学校管理人才,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办学模式,制度健全,纪律严明,管理到位,可操作性强,利于学生成长。在管理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思想,确立“人本立校,民主治校,机制励校,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在长期办学中,学校牢牢把握素质教育大方向,坚持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同时提出向管理和教研要质量的口号,“蓄德、修能、日新”的校训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的指南,“盛德有范,有教无类”的教风和“乐学致用,活学致远”的学风,促成“崇尚科学、陶冶人文,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校风,推动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十分注重教师教研工作。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指导思想,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研。近几年来,有10多人获省、市和县级的表彰,有60余篇论文获国家级、省和市级奖励,获各级各类教具和课件制作奖20余人。有了团结协作、经验丰富的管理班子,有了勤勉务实、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高考上线率30.24%;2004年高考上线率43.37%;2005年高考上线率64%;2006年高考上线率69%;2007年高考上线率60%;2008年高考上线率71.74,其中文科3人、理科14人上重点线;中考学生总平均分年年囊括全县第一。学校党支部被省委、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省“云岭先锋工程流动红旗”;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市“先进学校”、县平安创建“先进集体”。团委荣获省“先进基层团组织”、市“十佳团组织”,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誉为大关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大关一中办学的一大特色,学校作为“科普教育示范校”,近年来,开展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舞蹈、演讲、田径、球类、书法、绘画等多项课外科技和综合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每年都有5-7件科技作品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如《自制固体演示器》、《多功能实验仪》、《大关县野鸡资源调查报告》、《大关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等均荣获省三等奖;在音乐和演讲方面,学生杨树瑶与张若玉荣获国家金奖。艺术体育教育又是大关一中办学的另一大特色。体育高考年年上线率为95%以上,2004年4人上线,2005年4人上线,2006年5人上线,2007年3人上线;音乐高考年年上线率为96%以上,2004年上线4人,2005年上线10人,2006年上线13人,2007年上线7人;美术高考年年上线率为98%以上,,2004年上线17人,2005年上线19人,2006年上线22人,2007年上线18人。我校科技、体育、音乐和美术教育在昭通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省也有名气。除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外,学校党、政、工、团、学生会、文学社等部门团结一致、分工协作,抓思想,树正气,营造出一种既严肃又轻松活跃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修心修身修学问,成人成才成栋梁”成了每个学子时刻铭记的求学名言。学校的健康发展,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创办了《一中教育》和“大关一中网站”,成立了《银杏》文学社和各种艺术、体育团体。“大关一中网站”、《一中教育》内容时常更新,《一中教育》每学期一期,出版4期,《银杏》作为学生自办、自写、自编的文学报纸和刊物,六年来出版了35期,有千余篇学生作品在上面发表。文学社团也让广大学生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天地,培养了许多文艺爱好者。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激励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荣誉称号,如学习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干部之星、文明之星、创新之星等。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学校制订了《大关一中奖学金发放制度》、《大关一中贫困生救助办法》、《大关一中贫困生减免学费的暂行规定》等制度,既对优秀生起到了奖励作用,又保证了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每学年,用于激励、资助学生的奖金就达10余万元。风雨兼程,悠悠六十九载,大关一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初中毕业了161个班,高中毕业了131个班,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其中张琦、吴探林、夏世维、龙森、唐先明、吴探学、彭泉、郭玉鉴、赖文秀、杨志垠、张纪华、刘富坤、杜云贵、马琳、石修俊、袁永泉、杨光等人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刘富坤还是北大博士生导师。当前学校面临诸多困难,但学校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千困难,万困难,干出成绩才不困难”的治校精神为动力,本着“抓师资,夯基础;抓质量,树形象;抓纪律,保平安;抓养成,促三风;寻外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总结,深思熟虑,明确了大关县第一中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思想;让人效学的文明风范,具有一批杰出的学者大师,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将学子。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崇高的师者风范,具有培养有德、有能、有为学子的全面技术,具有无私无畏的独立思想,在世俗的同化中总能坚守灵魂的阵地,在社会延绵中始终是一群精神火种的播撒者,行为让人效学,精神让人振奋,品德让人仰止。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综合的才干,具有公民责任意识,能报效国家与服务社会,在创业征途中,总是以大关一中思想来引领他人,总是以大关一中精神来战胜一切阻碍,总能以大关一中意志来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鲜明的特色,辉煌的成果,真实地记载着大关县第一中学前进的足迹,具有光荣历史的一中在腾飞,富有进取精神的一中人永远不会止步,勇于创新的一中人更会众志成城,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再创新的辉煌,我们坚信关河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永放光芒!邮箱:yxjcliuaiping@163.com校长办电话(传真):0870-5621254 教务处电话:0870-56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