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创建于1949年,是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现有班级102个,学生5900人,教师348人。学校占地88亩,教育实践基地50亩,劳技实践基地11亩。斥资3亿多元的300亩高中新校区正在修建。62年艰苦历程,十八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特别是近十年,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声誉大大提高,成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界的优质教育品牌强校。学校教风淳正,师资一流。现有高级教师119人,中级教师151人;全国模范、先进教师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2人,研究员3人;特级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7人,全国、市级优质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近20人次。区骨干教师43人,区学科带头人9人,区教育导师6人。学校学风浓厚,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学校一直坚持“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迅猛,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科技发明、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滋养学生心灵。学校在科技、体育、管弦乐等领域多次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学生多次获宋庆龄基金奖励、国家专利、科技比赛国际金奖,合唱比赛全国金奖。近年来,学校培养3名四川省、重庆市高考文理科状元,1名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名重庆市中考状元。2005年,1人夺取重庆市中考状元。2006年,1人勇夺重庆市高考理科状元,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次获得重庆市高考语文单科第一名。2007年,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08年,4人被清华北大录入,1人考入香港中文大学,3人次获得重庆市高考语文、外语、文综第一名。2009年,9人考入清华北大。2010年,1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重庆直辖以来被中科大少年班唯一录取的学生),7人考入清华北大,1人获得高考理科数学满分,600以上高分段学生168人,重点大学上线人数614人,重点大学上线占参考人数的42.8%;1人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莫到天涯海角远,但肯着鞭有到时”!十八中学正如“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鲲鹏,一路高歌,行进在“内涵发展,创建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的现代化学校”到道路上!学校地址: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120号邮编:400020电话:023-67728942、67724703
百色高中创办于1962年6月,是自治区原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2002年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116亩,坐落在百色城西南风景秀丽的右江河畔,校园格局优雅,角亭池水点缀其间,绿树芳草相映成趣,建筑造型别致美观,是百色市十佳园林庭院之一。目前有教学班65个,学生4346人,教职工251人。有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76人,中级教师9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0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8人,百色市骨干教师27人,研究生38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自治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3人,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老师不胜枚举。作为百色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百色高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办学理念,弘扬“承认落后,不甘落后,顽强拼搏,奋起直追”的百高精神,植根红色土地,打造民族地区名校品牌,服务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十多年来,已向国家各级各类大学输送优秀学子19145人,其中考上清华大学57人,北京大学43人,复旦大学17人,浙江大学22人,南京大学28人,中国人民大学15人,上海交通大学41人,中国科技大学11人。先后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卢红,撰写环保论文惊动美国高层并进入美国联邦政府环保局任职的美国路易丝安娜州立大学博士金霞,美国加州大学药物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杜植华,1985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现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的唐凯斌博士,1989年广西高考文科状元范威,高二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潘加宇,2003年广西高考文科第二名北大学子罗璇,2004年广西高考理科状元黄华晔,2010年广西高考文科第十一名覃卓等优秀学子。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基础教育百强校”、“全国师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等。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百色高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自治区主席马飚等领导曾莅临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乘着百色经济强势发展的东风,百色高中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时期的百色高中正朝着“现代化、示范性、广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昂首迈进。校办电话:0776—2824142 传真:0776—2847293 学校邮箱:baigao1962@163.com 学校网址:http://www.bsgz.com学校地址:百色市右江区城乡路93号 邮编:533000站长:覃钧 站长QQ:75331465站长邮箱:bsgz@163.com
三亚市第一中学是中国名校,海南省一级学校。创办于1926年,始设于宁远河畔鳌山书院,校名为崖县县立中学。1955年秋从崖城迁至三亚河东港门村,定名为崖县中学。1984年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学校改用现名至今。2005年9月,三亚市第一中学从港门村原址搬迁至鸭仔塘现址,与初中部完全剥离,成为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实现了新的跨越,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址占地面积253亩,计划投资近2亿元,按90个教学班4500名学生规模设计,分两期建设,于2004年10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一期工程于2004年11月25日动工兴建,2005年8月底交付使用。现有教学楼三栋,综合办公楼、科技馆、图书馆各1栋,宿舍楼6栋,教师值班楼1栋,学生食堂1栋,总建筑面积达78141平方米,可满足75个教学班3750名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现有教职工247人,教学班62个,学生332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58人。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族生成长的关怀和爱护,我校根据市政府指示,在2005级、2006级高中生设春蕾班和民族班各2个,共200名民族生。教学设备全国一流,建立了网络中心,每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实现电子一卡通管理。 市一中现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教研室、舍保处、总务处、资源管理中心、工会、团委。教育教学实行年级分块管理,三名副校长各分管一个年级,年级下设学生处、教务处。校办公室、总务处、舍保处、资源管理中心等部门为教学提供优质、快捷、全方位的服务。为提高管理效能,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学校食堂、学校安全等后勤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为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校采取寄宿制封闭式管理。 市一中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215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专家1人,市优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高级教师62人,硕士生6人,双学历5人;215人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145 人,占67%,他们大多数是近年来从全国各地重点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引进的。 市一中自1991年进入“中国名校”行列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先进学校等国家级荣誉十余项、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四十余项,先后被确认为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实验试点学校(全国仅有7所)、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及“新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学校等,并且在外语教育、生态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特色凸显。 建校80年来,三亚市一中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科学家、教授、企业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员,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各部门影响突出的优秀人才。海南建省以来,市一中已为高校输送了5500多名学生,先后有10余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一大批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深造,已被海南省教育厅列为高中毕业会考免考学校。近年来,高考入围率保持在95%以上。2005年高考创历史新高,总分700分以上者27人,重点本科上线359人,单科成绩800分以上者6人次。2006年高考一本录取460人,蔡威同学考取北京大学。市一中已迈入海南省高中强校之列,成为我省南部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三亚市一中新时期的办学理念是:文化立校,全面育人。 三亚市一中新时期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善于求知,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三亚市一中新时期的校风是:和谐、规范、主动、发展。 三亚市一中正按照省市领导的意图大步向“建精美做强大创办全国一流示范性名校”目标迈进。学校地址:三亚市凤凰路184号联系电话:(0898)88248066邮政编码:572000
重庆市兼善创办于1930年秋季,初中第一班以江北贫儿院的29人为基础,借北碚火焰山东岳庙暂住。1932年3月新建校舍楼房一幢于北碚公园右侧(即今天北碚图书馆红楼)1939年5月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迁校于北碚鸡公山槽坊口,同年经蒋中正批复同意增设高中部。1942年4月再迁至毛背沱即现在校址(1946年8月将初中部迁到杜家街果园)。 至解放初期,学校为“北碚私立兼善中学”,累计办初中班33个,高中班20个。以“智、仁、勇、恒”为校训,教育学生以“兼善天下”为己任,注重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诚朴、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舍得干,读兼善”广为流传。学校聘任外籍教师戴大卫、留美教授徐桂英、留美著名学者刘若雨和刘世民、国内大学教授顾实、敖职因、施白南、周光舞、储师竹(二胡大师刘天华弟子)等任教,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沈钧儒、黄炎培、何鲁、冯玉祥、贺龙等都到学校演讲或视察。实施“导师”、“导生”、“导友”的“三导”教学方式,人人做到荣誉考试(没有老师监考),获得四川省毕业会考长期免考的特殊待遇。文体活动十分丰富,“赫尔斯”球队、“南风国乐社”、“突兀文艺社”享有名气。自力更生、勤俭办校,兴办“兼善公司”,经营公寓、餐厅、农场等附属企业。抗战时期,积极开展救亡宣传和募捐,创办进步壁报《星火》,刘征鸿等同学到延安抗大学习。1949年秋,学校教师中地下党员达13人,他们发动“铁黎社”姚澍等学生声援南京“四﹒一”血案,迎接解放。 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 “国立实验中学”、“北碚区初级致用中学”并入,先后更名为“川东区北碚市第一中学”、“北碚市第一中学” 、“四川省重庆市第十三中学”。1985年7月7日,四川省教厅同意恢复校名为“四川省重庆市兼善中学”,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总理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兼善中学”至今。1982年4月27日,被四川省教厅命名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1999年12月25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解放后,学校得到空前发展,至1988年,学校有高初中班级33个,学生1770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秉承“兼善天下”的理念,继续实施“三导”制度,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教会,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农场、到农村。涌现了如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夫人朱琳、原四川省长肖秧、重庆政协主席邢元敏、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蒙进喜、中国社科院博导吴恩远、中国驻英大使胡定一,中国驻罗马尼亚参赞刘方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副馆长万岗,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舒乙,著名作家杨益言,海政文工团著名演员傅丽坤,著名民营企业家卢国纪,著名建筑家卢小荻,亚洲飞人汪虹……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巴渝多门生。 进入新世纪,学校以拓展兼善教育文化内涵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传承并进一步深化“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率先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善模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在市内外推广。目前,现有教学班69个,学生4250人,教职工274人,其中研究员7人,特级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西南大学兼职教授6人,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11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北碚区首批名师7人,高级教师69人。学校是重庆市首批示范高中创建学校,创建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学校从而提高学校影响力的过程。创设和谐氛围,建家就是建学校,“温馨家园”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从2006年起,学校工会与党政一道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把职工小家建到各年级组和各处室,从氛围营造、硬件投入、定期主题活动开展等全力实施教工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即青蓝工程、栋梁工程和名师工程,教工在其间交流工作、畅谈学习、享受教育幸福,其乐融融。兼善教育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一年一度的“教育文化节”集中展示阶段性建设成果。2009年,我校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并于2010年8月30日正式授牌。 如果说课堂教学、“兼善天下”青年教师培训班是教师文化的外在表现,那么一大批“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谦谦学子则是学生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而兼善广场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它由三组、六柱、二十四幅文字图案以及嘉陵江小三峡微缩景观和独善园等所组成,给人一种厚德载物的精神熏陶和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兼善教育文化建设成果作了专题报道。 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成就斐然。学校以“科技文化节”、“学生论坛”、“读书节”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学生的科普创作成为重庆教育的精品和亮点。仅08-09年度就有姜玉琴等30名学生的新型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市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3人次,区级奖34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被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实验基地”。学校还大力扶持建设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学生社团、自建网站等学生文化阵地,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8月5日,我校代表北碚区参加重庆卫视大型电视活动“中国红·青春中国心”节目录制,与来自重庆育才中学学生代表队进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的现场对决。经过一天紧张激烈的角逐,我校代表队展示了学校四位一体活动的成果,彰显了红色经典文化的魅力,得到现场评委老师的高度赞扬。 兼善中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散发出的魅力令人景仰,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兼善助学基金”、国家专项助学金、社会各界捐赠及学校教师捐款等年均达80余万元,年资助各类学生700余人次。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在重庆唯一资助的三届“珍珠班”均落户我校,兼善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俄国革命史委员会共同主席、博士生导师吴恩远先生捐赠的“恩远”基金等各种爱心奖助基金,无不浸润着贫困学子,体现着兼善的大爱。 2011年,兼善中学已经走过了八十年风雨历程。学校编撰《兼善教育史略》、《兼善师生名录》、《兼善教育故事》、《行者无疆》校庆专题片,“校史展览馆”,庆祝学校八十华诞。“祝福兼善——教师个人演唱会”、“老三届”校友专场文艺演、“中国•加拿大校长国际论坛”、“吴恩远校友报告会”、“嘉陵流碧 兼善辉煌”文艺演出等校庆系列活动将校庆氛围推向了顶峰。2010年10月30日是80周年校庆庆典日,我校校友、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学校创始人卢作孚嫡孙、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晓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中共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北碚区区长龙华等市区级领导亲临校庆庆典现场,与来自海内外历届校友、社会贤达及全校师生近万人共庆八十华诞,共话兼善辉煌。回校校友以捐款、捐物、认捐树木、回赠作品、对口帮扶在校学生等实际行动,纷纷表达对母校的祝福和感激。 今天的兼善人,已站在昨天与今天的交汇点上,关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兼善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重庆市兼善中学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毛背沱137号 电话:023-6826 2481(办公室) 6826 5761(招生办 ) 6138 2206(网管中心) 邮编:400700 邮箱:cqjszx@vip.163.com
万州龙驹中学,创办于1942年秋,是一所历史的高完中,位居中渝鄂交界的万州东大门——龙驹镇。“318”国道及谋道河经过这里,交通便利;校园宽敞亮丽,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学校占地40余亩,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24人。经上级批准,2003年秋季龙驹中学和龙驹职业中学合并成为万州区唯一一所以“普高为主,职高为辅”的综合性高完中。 学校立足长远规划,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大楼,学生公寓焕然一新,修建了集实验室、阅览室等功能用房为一体的实验大楼,配备了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宽带网微机教室二间及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教室、远程网络教室等功能用房以及学生实作室;活动场场宽敞规范,师生生活设施配套,功能齐全。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积极推时素质教育。学校管理以“内强管理上台阶,外树形象创名校”为目标,民主管理,依法治教,科研兴校。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各项管理已步入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已形成了“气顺、心齐、风正、劲足”的良好工作局面。 2001年该校高考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被评为万州区同类学校“高中教育质量考核一等奖”,职高高考工作“先进学校”;被五桥管委会评为“高中教育质量考核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集体”、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最佳县级文明单位”、万州区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万州区“五四红旗团委”。2002年高考上线107人,被万州区教委评为职高高考工作“先进学校”、万州区“五四红旗团委”、万州区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高考上线121人。被评为万州区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级“交通安全文明学校”、万州区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县级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再获万州区高中教育质量考核一等奖。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年来,连续获县(区)体育高考特别奖,并获五桥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团体总分第一名,第四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团体第二名,万州区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第三名。获五桥第二届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高中女子第一名,高中男子第二名。连续两届荣获五桥教工篮球运动会第一名。学校办学以“普高为主,职高为辅”的方针,实行普、职并举的原则,职高部实行低收费、强管理、高出口,职高生可参加全面高考或推荐就业。地址: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新街53号 龙驹镇和平街8号电话:023-58631116(校长室) 023-58631039(学校办公室) 023-58631056(B区校长室) 58632666(政教处) 58632695(教务处)邮箱:bscwg555@126.com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附中)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西南大学的附属中学,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全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区域)合作体成员,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中国瑞典合作“环境小硕士(YMP)”中国项目实验学校。是首批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学校地处重庆都市花园北碚,自然风光迷人,人文精神深厚,是教育理想光芒最先照耀之地,是文气馥郁的教育净土,依托师范大学领先的教育理念、资源、科研、师资培训和设施设备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不可复制的软硬实力,多项办学指标引领重庆基础教育,凸显出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办学品格。被社会亲切地誉为重庆基础教育的“附中模式”。拥有一支专业素养深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附中最大的骄傲。学历层次最高,研究员,特、高级教师,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大学教授,硕士导师,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课程指导专家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得益于大学前沿教育理论的输入、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端教育平台的支持、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科研的引领,学校达成了大学——中学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获得了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起步早、形式新、全员进行、自主参与课程改革是附中的传统。学校建立起了四个纵度(国家标准课程、校本课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课程、国际课程)、四种方式(必修、必选,任选,自修)、三个层级(基础级、综合级、高级)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办学不功利,不浮躁,恪守教育理想,把握教育规律,坚持内涵发展,踏实办学,探索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教育实践,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分层、分项教学,抓高效课堂,让每位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得到最大的提升和发展。达到了高水平的教育效果。规范办学,依法治校。学校招生透明,收费规范,遵循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坚决抵制牺牲学生发展空间、有损教育公益品质的风气和行为。被称为最“纯洁的学校”。校风纯净,教育质量高,学生持续发展潜力巨大。莘莘学子养成了孜孜以求、勤学好问的学风和朴实纯良、积极向上的校风。历年高考,学校的重点率、本科率始终居于重庆市重点中学最前列。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精英和高素质人才。近年的如罗凌飞(我国最年轻的973首席科学家、最年轻的“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 、石拓(世界银行“青年人才计划”全世界30名入选者之一,30岁入世界银行总部任职行长助理)、莫思多(全国文科状元)、刘缙(理科状元)、李肇宇(全国7名、西部唯一以全额奖学金考入耶鲁大学)等。被社会誉为具有“超级加工能力”的“梦工场”。“嘉陵弦歌地,缙云志士乡。”学校荟萃自然与人文教育之精髓、以“人”的培养和完善为终极目标,以办学的示范性强、教育质量高、育人环境好而声名远播的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远是志存高远的学子们翱翔的长空!地址:中国·重庆·北碚区杜家街43号电话:023-68356002 邮箱:xndxfz@qq.com 邮编:400700
重庆铁路中学创建于1956年,1970年转制成为高完中。1982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被评为重庆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2004年移交九龙坡区政府管理,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市示范高中创建先进学校和特色创建先进学校,2008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市首批德育示范学校,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首批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市园林式单位和绿色学校,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和文明礼仪示范学校。2008年成为九龙坡区政府优先倾力重点打造的第一所示范高完中,是九龙坡区窗口学校。2009年获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特色30校称号。学校面积150亩,现有4200名在校生,300名教职员工,设有高、初中部,面向全市招生,是市首批联招录取学校。 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教师)5名,市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1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名,区十大杰出青年、十佳校长、十佳教师、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德育工作者50名,九龙坡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和引进的优秀教师44名,教育硕士和研究生课程结业者120名。全国、市、区级教学大赛获奖者76名。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学校连续多年获区高中、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奖,是全区唯一一所连续四年同时获高考、中考质量最高奖。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是铁中的办学宣言。学校恪守“和谐发展,群星灿烂”的办学理念,以“多元的活动,多元的评价、多元的交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星光教育特色在市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重庆铁路中学坚信:铁中的星光教育将照亮孩子整个的人生!联系电话:023-68503808(校办公室) 023-68509198(招生办)传真:023-68503808(校办公室)学校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电力五村100号 小校长信箱:xinglih1009@vip.163.com
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重庆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下,于1963年在全国首批创办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指定的20%高三学生享有保送资格的重庆唯一一所、全国13所学校之一,是全国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华特色名校。学校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中西兼容、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以“外语优势、文理兼备、多元文化、国际接轨”为办学特色,以“外语特长、综合素质、国际发展”为育人方针,以“培养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针。学校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敬业、爱生、务本、求真”的教风,“勤学、善思、诚信、合作”的学风和“精诚团结、勤奋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重外精神”。学校本部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占地80亩,交通便捷,底蕴深厚。分校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位于重庆市高新区九龙园区,占地178亩,是2005年经重庆市教委同意,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川外附中)投资1.05亿元与重庆育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收购重组的、独立管理和运营的民营学校。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配备均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川外附中)统筹规划。学校两校区共有112个教学班,拥有在校学生6200余人;在职教职工40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2人,2人进入市专家人才库,2人成为专家后备人选,研究员6人,特级教师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8人,市级骨干教师37人,近70%的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常年聘有4—6名外籍教师。专用计算机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150余间;理、化、生专用实验室10余间,实验设备齐全;图书馆藏书10余万册,电子阅览室方便快捷。校园实现网络化、“班班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彰显外语优势,开设英、俄、日、法、德、西6个语种,全国首创“大外语教学体系”,开辟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新天地;开设30余种选修课,培育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外语文化周”、“社团文化周”、“友好学校往来”助学子全面发展、梦想腾飞。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度,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分别负责德育、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等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教科处、学生处、总务处、保卫科、国际部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以“校长——中层——年级(教研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议事、决策制度:(1)实行校长校务会,(2)党政联席会,(3)教代会主席团会议,(4)学校行政会等的协调制度,(5)严格实行副校长主管工作的例会制度,(6)业务部门业务工作责任制,(7)干部听课制度,(8)建立督导制度。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分级负责制”、“干部考核任免制”、“教师聘任制”、“评估制度”、“招生和学籍管理规定”、“财经管理制度”“教师考核条例”、“班主任考核条例”等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考评小组,严格“学生评价→教职工自评→教研组及处室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的考核程序,对教职工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论记入业务考核档案。学校创建以来,培养了大批祖国栋梁、时代中坚,他们有的成了国家领导人的翻译,有的成了学者教授,有的供职于国家部委,有的成了跨国公司高管,更多的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历年高考上线率、重点率一直稳居全市前茅,曾连续9年蝉联重庆市高考上线率、重点率第一名,中考各项综合升学指标始终在全市遥遥领先;重庆直辖以前,学校产生了4名四川省高考冠、亚军;直辖以来,产生了4名重庆高考状元、1名美国高考状元、1名新加坡高考状元,21名学生进入重庆市高考前10名;2001年来,近90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大学保送录取;2003年来,900多名学生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提前录取。招生热线:(023)68604180 68604177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红育坡1号(本部)电 话:023-68612896 地 址:重庆市九龙园区华龙大道10号(分校)电 话:023-65490003
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于1955年由重庆市人们政府创办,位于渝中区人和街,毗邻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校园占地面积近 50 亩。校园环境优美,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校园设施齐备,按市级重点中学标准配备有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等各种功能室和学生社团活动室,配置有校园班班通和校园安全监控设施。学校还斥资 3000 多万修建有全市一流的运动场、体育馆、艺术馆、标准游泳池和天像馆。 学校现有 54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 3000 人。在职教职工 257 人, 95 %的在职教职工达到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其中,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渝中名师占在职教职工的 45 %。学校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之路,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促极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上世纪初学校借助科研课题研究,启动了“以体育、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研究,向高一级学校、省级、国家级运动队输送了大量体育艺术人才,经渝中区教委认可,成为了“体育、艺术特色办学模式研究”试点学校,探索出“以基础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体育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提炼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办学理念,“健以立身,文以明道”的校训。学校在基础和特色上双管齐下,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在区内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市也处于中上水平, 2007 年学校培养出渝中区中考第一名学生, 2008 年培养出渝中区高考文科第一名学生。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生源来致重庆市多个区、县,学校影响力逐年扩大,社会声誉日渐提高。 2000 年,学校以体育、艺术特色为核心和突破口,成为了重庆市第一个以普通高中身份加入重庆市联招学校行列的高完中,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跨越。推动学校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城市高完中体艺特色办学模式研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首届中小学教育成果奖励“二等奖”,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008 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 2010年9月,在渝中区完善校点布局的总体安排下,学校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与人民路中学的合并,正以强强联合的校园实力积极争创重庆市级首批示范中学。联系电话:63850393 63637708 招生办:63865003 电子信箱:cq42@yzedu.com
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原都江堰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中。学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麓,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3个,在校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200余人。学校是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系统抗震救灾模范集体、成都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成都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都江堰市十佳文明学校。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学校支部、行政一班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高中教育的发展机遇,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关注未来”的办学思想;坚持“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实现最佳发展”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队伍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发展,以管理作保障”的工作思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精心规划,采取内培外引、目标激励等形式,培养了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成都市、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和学校优秀教师8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42%,优化了师资结构。广大青高教师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与广东廉江一中等名校结为友好学校,签订了“教学结对”、“对口帮扶”的协议书,为进一步壮大名师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质量是生命,质量求发展,已成为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全校教职工的共识。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突破,狠抓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到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特别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和“踩线生”的培养,形成了“低入口,高出口”的办学模式。学校高考成绩突出,连续四年超额完成教育局下达的责任目标,教育教学工作连续九年受到成都市教育局的表彰。鲜明的办学特色。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发展,实现最佳发展,是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的多年的办学特色,学校与成都清美美术学校联合开办了“清美班”。开班两年来,该班学生成绩优异,2011年两名清美学生被中央美院录取,多名学生被四川美院、华东师大等名校录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始终把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科学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思路,以“成才成人教育”为基础,以校训“自强,创新,立志,报国”为要求,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形成了“重德,乐学,文明,尚美”的校风和“勤学,爱思,求真,创新”的学风。多次被评为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德育先进学校。完善的办学条件。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速学校建设,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现占地148.65亩,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各类功能设施齐全:有教学楼4栋,综合实验楼1栋,艺术楼1栋,学生宿舍6栋,学生食堂1栋,体育馆1个,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篮球场、排球场各4个;还有理、化、生物试验室各3个,数字化物理实验1个,数字化生化实验室1个,语音室1个,录播室1个,通用技术实验室4个,还有电视台、广播室、网络中心、医务室等各种功能室。优越的地理位置。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位于都江堰市至青城山的主要枢纽-----中兴镇。背依幽幽青城,面向万里平川,右邻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左靠千年古堰-----都江堰。学校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气清雅,花红柳绿,绿草如茵,是一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高速发展,继往开来。业已过去的2011年,青高喜事连连。高考本科296人的历史最好成绩。高考全市理科状元花落青高,文科2、3、4、5、7、8、9名收入囊中。青高取得优异的教学业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8月21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副总统拜登到学校视察,青高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1月6日,青高成功举办了校庆,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齐聚青高,恭贺青高六十五年华诞。今天的青高,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平台上,青高人将更加勤勉踏实,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大众,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优质品牌高中”而努力奋斗。青城山高中的明天更加辉煌!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办学理念:循道重生,厚德重行。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校风:重德,乐学,文明,尚美。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学风:勤学,爱思,求真,创新。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校训:自强,创新,砺志,报国。学校地址:都江堰市中兴镇新益村联系电话:028—8721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