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中学校始建于1719年,前身为桂山书院,1900年翰林学院庶吉士黄秉湘改旧式书院为达用学堂,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原四川省首批办好的四十所重点中学之一,是重庆直辖后首批确认的重点中学。学校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理念超前、管理一流、质量显著”而享誉市内外。学校现有校区占地180亩,常年办学规模80个班,在校学生5200余人。新城区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占地286亩,是集生态、文化、育人为一体的现代山水园林式学校。学校秉承“心系祖国、关爱民生、中西兼容、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文化人、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他们中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同盟会会员20多名,博士、博士后600多名,留学海外的学者300多名,培养了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外交家杜攻、蚕桑学家夏庆友、第三十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获得者罗华章等杰出人才。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为学校题词:“百年老校逢盛世,素质教育谱新篇。”学校名师荟萃,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骨干教师、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级教练、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等10人,高级教师106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9人。学校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和优异的教学质量,八十年代以来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每年高考升入重点、本科的比例超过80%,在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之路,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全国中小学名校长论坛活动中,学校的“体用文化”建设受到与会教育专家、知名校长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学校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和谐校园”“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重庆市百佳文明单位”“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市教育功勋著名特色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集体荣誉。学校地址:重庆永川区迎宾大道259号联系电话:(023)4980294949828938邮编:402160站长邮箱:linipi@sohu.com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位于涪陵城西长江之滨,白鹤梁畔,是一所现代化示范性高级中学,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现在是重庆市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重庆市电教示范学校。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员工364人,教学班100个,学生6900余人。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3年的涪州官立模范高等小学堂,是今四川省、重庆市创办最早的13所新式小学校之一。后经历了涪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涪陵县立高等小学校、涪陵县立中小合校、涪陵县立高级小学校、涪陵县立师小合校、涪陵县立中师小合校、涪陵县立中小合校、涪陵县立初级中学、涪陵县立中学校、省立涪陵中学、川东区涪陵第一中学校、四川省涪陵中学校、四川省涪陵第五初级中学校、涪陵第五中学校、四川省涪陵第五中学校、四川省涪陵市第五中学校、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等发展阶段。涪陵五中198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确认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2003年8月,学校由原址秦义园整体搬迁至涪陵桥南天子殿居委,新校占地320余亩,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建设投入1.8亿余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视察涪陵五中时,称赞是“读书的好地方”。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誉涪陵五中为“栋梁苗圃,人才摇篮”。 在百年的办学积淀中,涪陵五中形成了“尚美求真”的办学理念、“正心养德”的校训、“博学笃行”的校风、“自主自立”的培养目标和“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完善了校内“校长一德育处一班主任”的德育体系,与校外辅导团、西南服务团、法制教育基地、家长委员会形成社区德育教育网络,使学生在“家长—学校—社会”的立体化德育网络中获得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绿色环保教育,定期开展“保护母亲河”植树活动、“6.5世界日”宣誓仪式、“绿色家园我的梦”主题团会等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 学校面对全体学生组建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素质教育硕果累累。1995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市级、国家级奖励近2000人次,培养了6名国际、国家象棋大师,获金牌58枚、银牌57枚、铜牌58枚。蓓蕾艺术团在重庆市重点中学学生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一等奖。学生黄佳颖获2001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长江小小科学家”提名奖。张钰同学获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奥赛特等奖。汪蕾同学《龙门石桥考察》获全国“三小”作品赛二等奖。黄乐同学获四川省中学生演唱比赛一等奖。 我校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在吸引市内外大批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改善师资结构的同时,还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开展“一赛一评三展”、“电教五个一”竞赛、多媒体说课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培养锻炼教师。学校共承担国家、市、区、校各级课题18个,其中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的一级子课题“中学语文多媒体审美化教学研究”获“重庆市第二届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城乡结合部高中生心理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获《人民教育》“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集体二等奖”;“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优秀课题一等奖”;学校每年均有大量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发表于公开出版的各级刊物上。在浓郁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中形成了教师得锻炼、学生得发展、质量得提高的良性循环。 涪陵五中坚持“靠团结,靠苦干;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抓思想育人,抓制度管人,抓环境陶冶人,抓质量造就人”的良好办学传统,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思想。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设立了专门负责教学督察的督导室,成立了多学科骨干参加的“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制定出台了“五中课程建设规划”和教学课程管理制度。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开设好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大力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根据涪陵地方特点和学校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涪陵简史》等教材,其中以我校教师为主体编写的《高中语文学习经典》已出版发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在办学实践中,学校提出了“两个突出”:突出素质教育、突出教育科研;“两个突破”: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三个重点”:坚持认真备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使用普通话;“三个标准”: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明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屡创新高,高考上线人数稳步上升,2000年突破300大关;2001年上线总人数突破600大关,达625人,王星考入北京大学;2002年上线总人数突破800大关,达826人,其中重点本科164人;2003年上线987人,其中重点本科206人,付思量考入清华大学;2004年突破1000大关,达1342人,其中重点本科288人;2005年,高考上线1320人,其中重点本科286人,程劲松荣获区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2006年高考上线1506人,其中重点本科307人,任群英荣获区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2007年高考上线1608人,其中重点本科416人,本科1205人,冉宇航、冉茂林分别荣获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双双考入北京大学;2008年上线总人数1971人,重点本科上线503人,本科上线1389人,杨松、吴玉婷考入北京大学;2009年上线总人数2083人,本科上线1525人,重点本科上线499人,陈奎考入北京大学;2010年总上线2220人,本科上线1647人,重点本科上线596人,方琦考入清华大学,李寻球考入北京大学;2011年总上线2414人重点本科上线665人,本科上线1898人,李正容同学考入北京大学。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国家、市(省)、区各级各类荣誉和奖励170余项,曾获四川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被重庆市命为文明单位、电教示范学校、德育、体育、爱国卫生、“四五”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于先进集体、高考规范化考点,被誉为“栋梁苗圃,人才摇篮”。 “白鹤梁畔铸辉煌,移民迁校谱新章”。百年名校涪陵五中乘课改东风,抓移民机遇,创区内一流、市内有名、国内有位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联系电话:023—72897111 传 真:023—72897112邮 箱:flwzwya@yeah.net 邮 编:408000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迎宾大道555号站长邮箱:fl5z@tom.com
1955年,经永川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我校在县属双石区的双石乡前进农业高级合作社五组的曾家河坝征地修建,学校占地面积50亩,初名为《四川省永川县双石初级中学校》,规模6个班,1956年夏季建成。1956年永川县人民政府正式颁发的校印是《四川省永川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56年秋季开始招生,招收初中新生2个班,另从永川中学,永川二初中属于双石地区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分来2个班,共计4个班,学生220人,教职工18人。1957年秋至1964年秋,每年招收初中新生2个班,每班学生55人。其中1960年实行春季招生,招收新生2个班110人。1961年因自然灾害,贯彻中央调整的方针,撤销春季招收的2个班,学生回乡生产,仍然保持6个班的规模,有学生330人,教职工29人,学制3年。1965年秋根据地、县委的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四川省永川农业技术学校》(按中等专业学校对待)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改革试点,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实行“社来社去,毕业不包分配”,设置农作、蚕桑、卫生三个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改制时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初中毕业生两个班与原初中66级两个班合在一起,编成农作1个班、蚕桑2个班、卫生1个班;原初中67级2个班,改制后读四年,分蚕桑、农作两个专业;原初中68级新生4个班,改制后读五年,到三年时再分专业。1965年改制时全校共10个班,学生550人,教职工41人。1966年9月至1970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被迫停止招生,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切教学活动被迫停止。1969年开始复课,贯彻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安置城镇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6年,地、县委决定把学校迁到永川县石脚公社的卫星水库,原校址交给地委党校拨给学校迁校费用15万元,县里划拨土地100亩,在卫星水库旁修建新校舍。在新址建成3栋师生宿舍,食堂和教学楼刚修建到一半时,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学生造反,被迫停止迁校。文化大革命中的三届毕业生,基础知识受到严重影响,时间已不容倒转,不可弥补。1983年,根据重庆市教育局重教发(83)145号文件《关于补办高(初)中毕(肄)业证明的通知》,补发给毕业证明书。1970年秋,恢复普通中学的学制,但仍使用《四川省永川农业技术学校》校名,招收初中1973级新生6个班,学生330人,学制3年。1971年到1975年秋每年招收初中新生2个班,每班55人,学制两年。1976年秋被迫停止招生。1972年5月至1973年9月期间,学校招收师范生3个班(普通班、理科班、文科班各一个),150余人,1973年秋,迁往来苏中学。1973年秋学校开始办高中,学制两年,同年招收高中1975级新生6个班。1974年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1975年到1980年秋,每年招收高中新生6个班,保持12个班的办学规模,有学生640人,教职工64人。1977年11月经永川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永川第四中学校》。1979年5月根据永川县委(79)5号文件通知,学校更名为《永川县第四中学校》。1980年秋,县委决定在我校进行教育结构改革的试点,开办职业教育,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开设蚕桑、农作两个专业。同年招收初中两个班,学制改为三年;高中两个班,学制仍为两年,保持12个班的规模。1981年7月,学校又更名为《永川第四中学》。同年秋,招收高中两个班,初中两个班,职高两个班(农作、蚕桑各一个班)。1982年秋,招收初中一个班,高中一个班,职高一个班(果树专业),高中学制改为三年。1983至1985年,初中、高中、职高各部均招收新生2个班,保持17个班的规模,有学生910人,教职工63人。1984年又新建12个班的教学楼,全校发展成为初中6个班,高中6个班,职高6个班的完全中学。1984年秋,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永川县双石中学》,有初中6个班,高中6个班,职高5个班(蚕桑、果树两个专业),全校17个班,是一所普通中学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学校。1992年2月,永川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永川市双石中学校》,2007年,重庆直辖后永川升级为永川区,学校更名为《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30个班,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119人。地址:永川区双石镇邮编:402193电话:023-49301029邮箱: zhoukknd@163.com联系QQ:350080764
重庆市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其前身名为“合宗书院”。明朝嘉靖年间(1531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建,距今400多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合宗书院”更名为“合州中学堂”,后又数易其名为“合川中学”。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单点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现有12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88个,初中36个,教职工464人,其中研究员2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41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19人,合川区级骨干教师135人。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环境最优美的学校。校园绿地率80.83%,绿化覆盖率86%。现有植物品种94个,其中,黄葛树、香樟树等大乔木3736株。整个校园环境优美,温馨宜人,是重庆市首批绿色学校、重庆市园林单位。合川中学办学水平名列重庆市重点中学前茅,教育教学质量居渝西片区之首。百余年来,学校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浙江省原省委书记、省长李丰平、中科院院士石青云、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近五年来,学校先后86次受到国家、重庆市、合川区的表彰;承担国家一级子课题4项、重庆市级3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四项,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委二等奖二项;开发校本教材6本,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18本,公开发表论文700余篇。学校向高校输送学生11152人,其中升入北大、清华等10所名校201人,重点大学3046人。学校先后80多次受到国家级、重庆市级奖励。香港著名实业家董纪勋先生及其夫人王婷娟女士和重庆腾辉水泥有限公司、重庆移动通信公司分别在该校设立了“希望工程奖学金”、“贫寒学生高考升学奖学金”、“腾辉奖学金”、“移动通信奖学金”,对优秀学生和家境困难的学生实行奖励和资助,以解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合中人以昂扬的姿态,和衷共济,顽强拼博,正在描绘光辉灿烂的明天。地址:重庆市合川区合阳城办事处学府路8号(401520) 电话:023-42861999招生:023-42896465 E-mail:cqhczx01@126.com合川中学教师交流QQ群:108974362
合川盐井中学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引导下,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和谐教育,遵循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等原则,在校长的“德育无小事,事事皆德育,德育无空白,处处有人管”的大德育观指导下,我们竭尽全力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且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潜力的开发,还关注学生成熟完美的人格魅力的塑造。采取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层级管理与合作管理相结合,宏观管理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四结合管理模式。贫困生的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党和政府的爱以及学校爱心基金的关怀及时送到经济困难的同学手中。心里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宗旨,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习惯在行动中养成,责任在行动中履行”系列教育活动,注重改进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坚持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两手抓,努力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把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从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从一言一行的小事抓起,使学生从点点滴滴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从白天活跃高效的教学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到夜晚莘莘学子的潜心苦读,无不展现出学校精心细心管理的亮丽风景。重庆市合川盐井中学 电 话:023-42755288、023-42751367QQ: 272843054联系人:袁先生传 真:023-42751367邮 箱:272843054@qq.com地 址:合川区上什字西路249号
华图网校(HTEXAM.NET)于2007年3月20日由华图教育投资创立,是华图教育旗下的远程教育高端品牌。她专注于公职培训, 目前拥有遍及全国各地500万注册用户,已成为公职类考生学习提高的专业门户网站。华图网校是教育部中国远程教育理事单位。她拥有全球最尖端高清录播互动技术和国际领先的网络课程设计思想,融汇华图教育十余年公职辅导模块教学法,凭借强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利用教育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真正为考生带来“乐享品质”的学习体验,通过“高效学习”成就品质人生。华图网校课程丰富多元,涵盖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警、法院、检察院、军转干、选调生、村官、政法干警、三支一扶、乡镇公务员、党政公选等热门考试、晋升及选拔。同时,华图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吸引清华、北大等高端人才加入经营管理,优化课程学习平台,提升用户体验,探索网络教育新技术和教学思想,力争为考生提供高效、个性、互动、智能的高品质课程和服务。华图网校将秉承“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加快网站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网络学习平台。联系方式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8号—1(三层)邮 编: 100080免费咨询:400-678-1009客服电话:010-59796229-632、633、635咨询电话:010-59796229-601、604、605合作电话:010-59796229传 真:010-59796229-634邮 箱:kefu@htexam.com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公办普通高职院校,位于中原城市群之一的河南省济源市。1993年建校,2001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0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河南省首家整体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校。 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40.3万平方米。设有16个教学系部,38个高职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特色专业3个,河南省示范专业5个,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3个,河南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改革试点专业3个。学院现有教师600余人,兼职教师18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6人,博士、硕士180人,“双师素质”教师19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35人。全日制在校生12600人,生源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 学院建有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实际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拥有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商务与旅游、冶金化工、现代教育与信息等专业实验实训室16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00万元。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和机械制造实训基地,3个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类综合性实训基地。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76.6万册,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 学院积极实施质量立校工程,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家精品教材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15项,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省级课题124项,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主编教材600多部。我院学生研制的“爬竿机器人”、“站辅-站长辅助系统”等项目在河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上获多项荣誉。 学院实施“订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华能沁北电厂、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河南济源钢铁公司、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新飞集团、河南利达光电有限公司、河南风神轮胎有限公司等20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层次、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办学特色。开辟了就业绿色通道,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学院建立健全了“奖、勤、助、贷、补”等困难生资助体系,设有国家、省政府、学院三级奖助学金,最高奖助金额可达8000元/年,资助学生比例占在校生数的50%。并且开通了贫困生入学绿色通道。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最具特色职业院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专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境外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地址:河南省济源市学苑路2号电话:0391-6621000
重庆市渝北中学(原江二中、江北县中学)由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红岩英烈王朴同志于1946年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农村工作的据点而创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形成了光照后人的红岩-莲华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用‘莲华精神’陶冶人、激励人”,成为了学校的文化特质、办学的一大特色。理念鲜明学校遵循“同华同实,卓尔不群”的校训,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管理规范、严谨。校党委连续多年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每年均荣获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4年获特等奖;2005年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等奖。环境一流2009年,学校将迁入投资2.8亿元,占地270亩,办学规模达120个班的现代化新校区。新校区坐落在重庆市空港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122091m2,被渝北区委区府列为“十一五”期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首。新校区所有设施均按示范高中的标准配备。渗透到每个角落的校园网充分展现了教学手段的先进;图文信息中心30万册藏书、600台电脑带给学生的是知识的壮阔;设备一流的实验大楼有实验室34间;可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的标准运动场,看台座位近6000个;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能容纳4000名学生住读;安全卫生的学生膳食服务中心能确保学生的就餐需要和学生的全面营养健康……新校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有着彰显办学特质的优美多彩的文化广场,是学习的理想之地、心灵的栖居之所。师资雄厚学校形成了一支年龄有梯度、数量充足、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的良好名师群体。任课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参加研究生进修的教师占40.4%,具有中级、高级、研究员职称的占71.8%,国家、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21.2%,有全国优秀教师7名、研究员2名、渝北十大名师2名。在重庆市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市级一、二、三等奖达48项。2007年,田永红老师参加全国初中化学说课竞赛荣获一等奖。成效显著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高考成绩每年均步上新的台阶,先后培养了曾实、王竹、张诗曼、刘念、徐玉勇、秦霄等一批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本科及重点大学上线率一直在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2004年,该校高考上清华大学线4人,其中高中入学成绩仅530分(学校录取线515分)的张诗曼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2005年高考,应届学生刘念69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高考延续了辉煌。2007年高考,全渝北区600分以上的学生均出自该校。其中,理科状元徐玉勇同学以692的高分获全市第11名,被北大清华争相录取,最后据考生志愿被清华大学录取。2008年高考,应届学生黄林浩(677分,超北大最低录取线6分)、何京蔓(652分),摘取本区理、文科状元桂冠;蒋小梅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空军航空大学录取,成为我市建国以来在高中毕业生中录取的首名空军女飞行员。2009年高中考成绩再传佳音:我校977名学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62人,上重点线245人,上二本线544人,囊括全区文科、理科应届状元桂冠,应届学生秦宵以裸分653分位列全市文科第三名,被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录取。优势突出一是坚持德育首位,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有独特的德育资源—是红岩英烈王朴创办的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大力弘扬“红岩—莲华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德育模式。学校提出了“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口号,每年通过多种渠道向贫困生资助达70多万元。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向灾区捐助了31万余元,又接收了17名灾区学生就读,彰显了全校师生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风貌。二是升华“加工”理念,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生源特点,学校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学生进步显著。入学成绩远低于联招线的蒲俊红,在2000年高考中勇夺区文科状元;近年来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高中入学成绩也仅刚上学校录取线。2000—2008年高考中,未上我校录取线学生上线率超过了90%。三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学校武术队近三年在世界武术大赛和国家武术大赛中夺得30枚金牌;校女篮获全国中学生女子篮球赛第三名,并获国家级比赛第四名三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一金三银一铜,获重庆市中学生女子篮球赛冠军;校田径队多次获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校艺术组学生成绩喜人,其中,黄雅曼、王巧君分别荣获全国钢琴大赛、主持人大赛金奖,高2008级毕业生刘璐2008年底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被评为十佳广告代言人。在第二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该校代表队获得团体金奖;在重庆市“祖国在我心中”红歌比赛中,该校学生合唱队荣获二等奖。这些成绩使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和良好口碑,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就读深造。学校将继续走特色兴校之路,为创建重庆市示范高中进而打造中华名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交通便利学校位于重庆市“全国卫生城区”渝北区区府所在地两路的中心地带,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邻。经机场高速路(210国道)、金开大道20分钟可直达渝中区,多路公交车抵达周边各区市县,交通十分便利。如:在朝天门、火车站、上清寺、阳光城乘坐冠忠公司608路、609等路公交车可直达渝北城区,在临江门车站、阳光城、沙坪坝汽车站(沙坪公园旁)、南坪汽车站、杨家坪汽车站(动物园旁)、北碚城内乘渝运集团豪华客车可直达渝北城区,在观音桥步行街、花卉园前乘坐中巴车可直达渝北城区。招生热线:023-67823399办公室:023-67829344传真:023-67829344QQ:7733667E-mail:cqybzx@163.com校址:重庆市空港工业园区桃源大道888号邮编:401120
重庆39中始建于1955年,50多年来,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学校”。1962年,在首次初中毕业会考中,39中列全市第5名,1980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电教化学校”。学校是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南岸区“示范级初中”;南岸区及南岸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岸区首批“科技活动示范校”;南岸区“文明单位标兵”;南岸区“家长学校示范校”……学校先后整合了重庆123中,重庆4中分流人员,重庆91中等校师资。……学校总占地211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100平方米,为花园式园林学校。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高中级教师占66%以上,形成由中学高级教师、市、区、校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完善的教师队伍。学生1000人余人,教职工91人。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其中初2011级联招上线比上一年增长8.5%,希望就读39中学学生每年以35%的比例增长。近两年教师参加赛课科技活动、论文评选等各类奖励获国家级奖10人次,市级奖30人次,区级奖69人次。学校以“三九互助会”和“古道仰止社”为文化载体,形成“诗韵三九 和谐自强”的文化特色。将诗歌教育、“2+2”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开设了田径、篮球、绳操、合唱团、舞蹈队、吉他、版画以及机器人、科技制作等活动课程。两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10余人次,市级奖 52人次,区级奖138人次。……六十载沧桑,诗韵三九,绘不尽风雨峥嵘;半世纪嬗变,和谐自强,道不完前途辉煌。重庆三十九中,厚积薄发,乐育菁莪,践行自强自立之路,铸造“五个校园”建设,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在实现精品示范初中的通蔺大道上铿锵前行!电话:023-62879939 023-86309001 网址:http://www.cq39z.com E-mail: chongqing39@163.com邮编:400064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一天门71号
重庆市长生桥中学地处重庆主城区茶园新城区,交通方便,距重庆南坪城区18分钟车程,是一个进可以到繁华之地,退可以获得幽静求学读书的好地方。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学校目前已发展到31个班级,在校生人数近1600人,教师人数达到146人。该校目前占地50余亩。学校呈现出勃勃上升之势,现学校准备征地150亩,积极申报重庆市联招学校。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老师甘于奉献,爱生如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76%,居南岸区普通高完中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家长都说把孩子送到长生桥中学,我们放心和满意。联系地址: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区长生桥投稿信箱:cqcsqzxq@sina.com,cyb0832@126.com 联系电话:023-619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