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软件产业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新增长点。在具有2500年历史底蕴浸润的姑苏城外、太湖之滨的高新区苏州科技城内--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应运而生、趁势而上。学院由高博教育管理(苏州)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共同创办,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江苏唯一以软件技术命名的创新型民办高等院校,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这里西濒太湖、东临苏州大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山水、科技、人文高度融合,与原生态的太湖湿地公园和苏州第一名山穹窿山相邻对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奉行“争一流、办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追求技术领先、突出应用。学院举办者曾是全球IT名企高管,对IT产业发展趋势和学院专业建设把握准确,高度重视与名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先后与世界500强专业对口的IT名企,如微软、埃森哲、思科、苹果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院设有微软技术实训基地、微软认证考试中心、微软课程开发基地,是微软金牌合作伙伴,设有苹果体验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建有江苏首家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今年5月,戴尔公司大中华区杨超总裁专程来到学院,双方就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确定了一些合作项目。4月,世界最大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埃森哲公司与学院签订了新一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确定从今年起招收埃森哲定向班学生100名,3年达到1000人的合作培养规模,学院将成为埃森哲员工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学院院长王兆明研究员说,“校企合作得益的首先是学生,高博学院合作企业层次之高、合作条件之优越、合作前景之广阔,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少见!” 在苏州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苏州市高新区政府唯一参与举办的院校,学院主动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与区域内一百多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学院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为高新区企业提供联合实验室及中小科技企业孵化。目前园区内已入驻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软件开发中心、冠博通讯等二十余家高新技术及文化创意企业,有三支海归博士创业团队,业务领域包括了数据存储、新能源开发、文化传媒、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等,与学院专业建设、师生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在校创业提供实战平台。今年,学院师生的创意成果在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博览会上的精彩亮相带来一致好评。 学院拥有东(独墅湖校区)、西(科技城小区)两个校区,本着“软件应用为主、名企深度合作、带薪项目实训、就业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学院设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国际商务系、数字艺术系、专接(转)本部、国际学院、实训研发中心、IT培训中心等9个教学单位,22个适应苏州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急需的新兴专业,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普通专科、专转(接)本、IT培训教育、多渠道出国留学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开设卓越班培养技能型优秀人才;举办外语提高班、接本强化班、专业兴趣班等,对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途径。在校生近5000人,教职工300余人。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行业经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不乏微软金牌讲师、软件企业项目经理等。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在校外国留学生数居全省高职院校之首,是江苏省政府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与南航、南艺、苏大、苏科院等学校的近30个专业联办专接本、专升本,为学生深造提供了各类通道。 校园周边青山环绕,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学院附近快线3号、333、 310、336、330路公交直达苏州火车站、商业繁华中心、旅游景点等,校内生活设施齐全,校园网络无线全覆盖,图书馆设计别具一格。所有教室、机房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宽敞舒适的大型多功能报告厅为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万余平方米的实训研发中心和软件培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网络多媒体实训机房和各专业实训室,为学生的案例学习和项目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厅“文明宿舍”和“文明食堂”等称号,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使高博软件学院特色优势明显,师生掌握世界最新技术,使教学改革有了动力和方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有了切实保障。越来越多的世界IT名企对高博毕业生情有独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相当多的毕业生进入名企对口技术岗位。 软件产业是年轻的产业、软件业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的高博学院将伴随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崛起!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初中,她的前身是江苏省滨海中学初中部, 2000年2月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为一所股份制学校。2000年8月正式以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名义开始招生。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2003年9月整建制迁入独立的新校区——县城育才中路88号,独立组织教育教学。学校的发展也从最早面向县城小学招生,扩大到面向全县招生;从初始的8轨逐渐扩大到12轨、16轨、20轨、24轨。2007年学校根据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教育厅有关通知精神,积极做好改制和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完善了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的内部管理机构、修订和完善了《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章程》、评估了举办者利用非国有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等。同年3月成为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滨海中学利用非国有资金举办的第一批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合格的、具备“四独立”条件的一所改制学校。2010年8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成为一所公办学校,并搬到了现在的校址——滨海县城中市中路68号。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拥有齐全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才德双馨的师资队伍,人文气息浓郁,育人特色鲜明。学校现有66个班级,近3600名学生。专任教师22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3人,中学一级教师91人,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市教坛新秀70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80000平方米,拥有5幢教学楼,1幢综合办公楼,1幢实验楼,1幢图书馆,1幢科技馆,1幢体育馆,1座餐厅会堂楼,1块田径运动场(含8道400M标准煤渣跑道),3块综合球类运动场,3幢学生宿舍楼;有博雅园、劝学园、拱璧廊、蕴秀廊、净心池、雕塑、喷泉等景点,有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6个。我校自组建以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连年提高,规范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教学受到了市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构建了“以制度为据依法治校,以育人为务质量立校,以师生为本人文兴校”的管理理念和“改变才有起色,学习才能出色,创新才显特色”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在自主中学习,活动中探究,交流中合作,互动中释疑,体验中生成,展示中发展”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特色。我校能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落实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全各类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抓好教学“五认真”工作。学校严格按照“两个条例”的要求,建立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网络和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强校本教研,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施“青蓝工程”,重视培养青年教师,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强化安全教育和管理责任,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中学生金钥匙竞赛”先进学校、盐城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盐城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盐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先进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10年荣获滨海县教育教学综合检测一等奖。目前,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正以新课程全面实施为契机,依法办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准和学校品位,为办成学生向往、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一流学校而奋斗。联系方式校址:滨海县中市中路68号电话:0515-84236372管理员信箱:lizhong@bhyz.cn
扬州世明双语学校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瘦西湖景区。校园四周绿树环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明外国语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教科研实验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科研实验基地,香港—大陆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实验基地,中央音乐学院扬州世明培训中心。学校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有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图书馆、钢琴房、电子琴房、古筝室、书画室、舞蹈房、餐厅、宿舍,标准的塑胶跑道操场,主干1000兆传输的校园教育网,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为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音乐艺术培训中心四个部,41个班级,教职员工208人,学生1500多人,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35人左右。办学以来,学校传承了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本着“一切为了下一代,热心服务全社会”的办学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遵循“崇德、益智、健体、树人”的校训,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教学质量,周到的生活服务,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幼儿园在全国知名幼教专家的领导下,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实施香港教育学院黄惠吟博士主编的《大陆——香港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材,注重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势、潜能,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小学实施教育部重点子课题“科学认读”的研究,用两年时间达到小学四年级的识字量、小学四年内完成六年的阅读任务。英语教学注重环境育人,采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达到英语二级水平。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发挥艺术特长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办艺术普及班,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得到艺术熏陶。中学部和江苏省重点中学扬大附中合作办学以后,强大的管理梯队及优秀教师资源,秉承“将优秀的学生送进一流的学校,这是教育者的本份,将普通的学生送进一流的学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初中毕业生中,考取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3%,英语口试满分率100%。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扬州世明双语学校对外交流十分广泛,先后组织教师、学生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交流。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成立了艺术培训中心,组建了多种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参加国际和全国、省、市英语、数学、作文、书画、演讲、音乐、舞蹈、武术、科技等比赛中,共有三百多项获一、二、三等奖或金、银、铜奖。教师一百多人次的论文、教案、课件在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2005年世明学校以最高分通过扬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综合督导,被评为“办学A等学校”,2007年幼儿园被评为扬州市“优质幼儿园”,2008年被扬州市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小学部被评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09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扬州市规范收费学校”。给我一个托付,还您一个明天,世明双语学校永远是您托起明天太阳的有力长梯。电话:0514-7343785传真:0514-7341428地址:中国江苏扬州长春路18号
厦门技师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地处厦门市翔安文教区,由厦门市政府投资建设。学院设有理事会,由厦门市主管工业的叶重耕副市长任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由国立华侨大学、厦门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翔安区政府等部门及厦门各行业重点企业领导组成。自1979年建校以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厦门市委市政府、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发展成为集职业技术学历教育、技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出国劳务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一体、福建省内一流且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职业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303人,中、高级职称占60%以上。现在校生4226人,高级工以上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5%以上。新校区占地615亩,由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设计。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建筑面积110830平米,投资约2.5亿元;二期工程投资约7345万元,已开工建设。作为厦门市第一所通过ISO9000认证的职业院校,学院现已开设涵盖机械、车辆、模具、电气自动化、电子光电、建筑、现代制造、计算机等8大类近30个专业,投入1亿多元资金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习实训设备,与西门子公司共建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学院建有数控技术、自动控制及精密电加工等90多个工种实训室(车间),近40000m²的实习实训场所。2008年,厦门市政府在我院建设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首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精密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和工业电气自动控制3个实训平台并已投入使用。此外,学院教学工厂可对外开展精密模具设计、加工、生产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生产实习。 2010年福建省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由我院承办。秉承“诚精勤毅”的校训,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全国一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建设一所条件优良、定位准确、行为规范、特色鲜明,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技工院校为目标,坚持“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技能实训时间占60%。2007年底启动技师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共同合作,将企业需求写入教学计划、大纲,以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工学一体导向开发技师职业功能教学模块,实施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技师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建校至今,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经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连续两次)、“福建省文明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福建省高级技师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闽台合作职业培训实训基地”、 “闽台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基地”、 “厦门市职工培训基地”,2010年荣获“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厦门技师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学院联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浦尾路8号(翔安文教园区)邮编:361102电话(TEL):0592-7760066(学院办公室)0592-7760055(招生办公室)Email:xmjsxy@xmjsxy.cn公交:乘坐750、751、752路等公交车经厦门翔安隧道到翔安文教园区站下车
京斯敦国际学校小学部為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提供国际文凭组织小学课程项目的教育;国际文凭课程是一个以探究為本的国际性课程,它鼓励学生成為: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於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六个单元探究课程项目建基於六大跨学科主题,包括:【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 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及【共享地球】。这些主题促进跨学科学习,包括:科学、哲学、社会研究、地理、歷史、数学、语言及更多学科,亦能让学生透过连繫世界各地的事物而获取新知识。在单元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思考、沟通、社交、自我管理及研究的技能加强自己对该范畴的理解。我们亦培养学生以欣赏、承担、自信、合作、创意、宽容、好奇心、同情心、热情、尊重他人、独立及正直的态度去学习。联系方式地址:九龙塘窝打老道113号电话:23379031传真:23379970电邮:enquiry@kingston.edu.hk
东台市四灶镇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58年的农村完全中学,地处台城东郊,北临333省道,西倚沿海高速,市级要道贯穿南北,乡村公路连接村组,交通便捷。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级,初中17个,高中17个,在校师生 2294人。学校占地50亩,其中建筑面积 15460 m2,绿化面积14985m2,占45%。学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自西向东分为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分区设置,布局合理。运动区建有标准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立有单双杠、高低杠、组合器材等;教学区有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图书室、文化大道等;生活区有可容纳1200多人同时就餐的大餐厅,有可容纳68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楼。学校历来重视环境美化工作,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运动场上绿草成茵,宣传图画充满灵性;中心大道树木葱茏,孔子雕像寓意深远;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四中花园怡情养性。我校确定“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提出“使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工作要求。倡导教师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关注生活。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求真、向善”的校训和“文明、守纪、和谐、进取”的校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成为了我们不懈的追求,我校多次获得上级表彰与嘉奖:“文明单位”“东台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东台市第三届中学文学社十佳社团”“东台市园林式单位”“东台市优秀团委”“盐城市青年文明号”“盐城市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地址:东台市东台镇四灶西路2号邮编:224248电话号码:0515-85460096站长邮箱:clfam@126.com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一九八二年,是中国民航总局唯一直属成人高等院校。除学历教育外,作为民航总局党校和民航总局的培训中心、民航企业管理研究基地,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还承担着培养中国民航中、高级管理人才、后备干部以及民航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学院现有教职工248人,专职教师150余人,外聘兼职教授400余人,学历教育在校学生3500余人,每年短训教育培训10000多人/次,年均科研项目40个左右。设有经济管理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机场管理系、飞行标准系、航空器适航审定系、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系、航空保安系、航空安全管理系、航空医学系、通用航空系等11系,以及3个实验室,1个信息中心,17个研究所,涉及民航运输经济、空中交通管理、机场管理、航空公司管理、航空法学、安全管理、战略管理等20余个专业,教学培训处、科研处、学生管理处等10余个职能处室;学院原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米,除教学楼和办公楼外还拥有340余间客房的紫英阁宾馆、室内体育馆、图书馆,以及就餐环境良好的食堂等。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5年上半年,民航总局将云南昆明培训中心整体划归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管理,学院2010年又购地20余亩,将新建一所综合楼。近年来,学院与东方大学城合作,设立了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东方大学城教学园区,学院已从2005年起,将学历教育场所迁移至东方大学城。2006年5月,中国民航安全学院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政府安全管理及监管人员的在职培训任务,同时兼顾民航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空管人员的在职培训,努力建设成为民航安全管理人员资质鉴定及培训中心、民航安全法规宣传的基地和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建院以来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20多年来,学院一直在积极关注民航各层面的人才需求,并且在民航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积极为民航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建院初期,学院坚持“为民航总局服务,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办学理念,为民航广大干部和员工的学历提高做出了贡献;在“七五”至“十五”期间,学院在民航系统的培训中,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培训和党校高级干部培训中,为民航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了民航中高级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民航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民航新的发展时期,适应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通过构建公务员培训体系与民航安全管理培训体系,以及民航企业管理研究基地、民航发展论坛、民航信息中心的建设,努力成为民航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民航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库。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东路3号邮编:100102总机:(86-01) 5825000
圣米迦勒小学创校年份為一九一九年,属於早期英国西差会来华工作之热心传教士在香港创立之学校,校址在铜锣湾,曾经数次搬迁。因圣保罗堂热心教友李子方先生(前东亚银行董事长)伉儷见北角区未有本教区教堂,因而向前任主教何明华会督建议兴建。何会督接纳其倡议并决定為圣米迦勒小学建筑一新校舍。1957年何会督将建筑北角圣彼得堂之责任及建校工作委诸圣保罗堂。圣保罗堂即组织北角堂校筹建委员会,并选出李福和先生、林植宣先生、林植豪先生、周效良先生、夏日华医生、曹思晃夫人及何世明牧师七位為该会委员,曹思晃及彭荣昌两位牧师為当然委员。李先生与各委员多次与政府洽商,幸得政府送地一万七千四百方呎作為新校校址;并拨款建筑一规模甚大,建筑费达九十餘万元之新校舍。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事爆发,本校与其他圣公会小学均告停办。直到一九四五年香港光復后始行復校。由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均未有自己的校舍,復校时租用英皇道十号、十二号二楼為校舍,课室仅得三间,至一九六一年全校六班,上、下午校各三班。1962年2月10日新校舍落成啟用,上、下午共开三十班,师生逾一千三百人,同年九月即扩充為上、下午共四十八班,学生二千餘人。2004年9月,上午校师生迁往柴湾新址(改名「圣公会柴湾圣米迦勒小学」);下午校师生(即本校¾「圣公会圣米迦勒小学」)仍留原址,并进行学校改善工程;两校同时转為全日制。2006年9月本校新翼落成啟用,设备更臻完善。本校秉承基督精神,為学生提供优质全人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并在宗教教育的薰陶下,行事為人都能荣神益人。本校致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积极的人生观,追求真、善、美,成為爱国、爱港、爱家、爱人的好公民,学习基督的爱,实践【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校训。本校致力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因应学生个别的需要,因材施教,使能有效地学习,并发挥潜能,各展所长,贡献社会。本校致力為员工提供和谐合作的环境,上下齐心,彼此互助互勉,发挥团队精神。本校致力与家长合作,使家长更关心子女,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协助学生成长。本校致力与社区联繫,使学生透过各类学习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关怀社会及回馈社会。 本校是圣公会小学监理委员会属校之一,行政管理及教学事务在校董会领导下,各教职员热爱学校,关顾学生,上下一心,衷诚合作肩负教育的使命,协力推行校务。
东台市时堰中学创建于1956年7月,坐落在盐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的里下河水乡古镇时堰。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83人,荣获国家、省级表彰的11人,盐城、东台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8人,结业研究生12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0多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宿舍楼、饭堂浴室等一流的基础设施。校园无线电发射台、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背投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拓展空间”的办学理念,狠抓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和盐城市有关部门授予“盐城市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盐城市规范化学校”、“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公众信赖学校”、“盐城市中小学百佳校园”、“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标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江苏大学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和生源基地”等称号,并多次被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省招生委员会表彰为“招飞先进单位”。学校“辉煌文学社”两度被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会授予“全国优秀文学社团”荣誉称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她的摇篮中走出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文学博士王尧教授;孕育了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时松海、全国十大校园诗人景旭峰等知名人士;铸就了翱翔祖国蓝天的十多位“天之骄子”。地址:东台市时堰镇时溱路3号 电话:0515-85511185苏ICP备07501081号管理员信箱 dtsyzx@126.com
建湖县第二中学坐落于交通便捷的建湖县城南首,正式创建于1976年,前身为建湖镇中学,1984年划归县直改用现名,1998年晋升市级重点中学,2001年4月升格为省级重点高中。2004年3月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2010年2月一次性通过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复审。现有46个教学班,学生2385人。在编教职工2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在读研究生3人,市“111”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劳模、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建湖县模范教师和“水乡教坛新秀”50余人,中学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3人。学校占地76亩,有塑胶环形跑道的高标准操场,有4个塑胶篮球场和18个乒乓球台。建有以千兆主干计算机局域网为核心的校园网,为各班级装备了投影仪、视频展示台,装有闭路广播系统。通过百兆宽带与局域网、互联网直接联网,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电子阅览、电子备课及办公管理一体化。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教师都能使用电子备课,运用多媒体上课,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三十五年的杏坛风雨,三十五年的锦绣春晖,三十五年的硕硕收获。在“规范二中、质量二中、人文二中、活力二中”的办学理念主导下,规范管理上质量,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活力,形成了“文明、 守纪、求实、奋进”的校风。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思路,深入开展国家级德育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带动家庭、社区、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全力打造“研究型校园”,建立以学校和教研组为主体的校本研究格局,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将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如今,二中是一所弘扬校园文化、倾注人文关怀的学校;一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一所师德高尚、严格管理、爱心育人的学校;一所学业与发展并重、文明与快乐同行的省三星级高中。近年来,学校教师有50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0多节优质课分别获省、市级奖励。先后荣获了“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盐城市和谐校园”“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盐城市模范学校”、“盐城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省标现代化合格学校”等30多项殊荣,是盐城市“五五普法”联系单位。是一批批学生、一张张笑脸为建湖二中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是历任领导、教师的辛勤耕耘,造就了二中的今天;是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信任树立起二中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不懈信念;是各级领导的关怀厚爱与教育同仁的精诚合作为建湖二中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昨天到今天,我们为此一路前行;明天,我们祝福、期待定将创造二中更加美好的未来。设计制作:建湖县第二中学信息中心 QQ:251176740